
拓片,是將古老的碑碣石刻、青銅器、玉器、陶器、木器上以及古錢幣上的文字圖案用宣紙和墨汁拓印下來的紙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在我國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早在明代,濰坊就有人從事傳拓一業,清代大金石家陳介祺繼承和發展了這門古老的傳拓技藝,在清代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捶制出數萬件拓片流向全國,是濰縣的傳拓工藝發展到高精水平,贏得了全國金石學家的推崇,濰縣金石拓片一度風行全國。由于陳介祺的身體力行傳承發展,濰坊的傳拓工藝得以發展,特別是1956年工藝美術研究所組建后,傳拓工藝有了較大發展。
灘坊傳拓工藝手法分兩類,也就是擦拓和撲拓。用氈片扎制成擦子,蘸墨或顏色擦出成品的手法叫做“擦拓”;用布或綢包上棉花、或秕谷、或駝毛、或頭發做成撲包,然后扎緊捆于拓把上,蘸墨撲拓出成品的手法叫做“撲拓”,這種辦法是傳拓中主要拓法。另外,由于所拓的器物不同、工具不同、原料不同又派生出多種拓法。
目前,濰坊傳拓技藝的保留單位就在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這種工藝為純手工制作,保持了非遺的本真性和藝術性。作為一門傳承多年的老濰坊民間技藝,濰坊傳拓與濰坊風箏、年畫、刺繡、嵌銀等齊名,它不僅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備極高的文化價值,是值得重點保護和傳承的又一古老技藝。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蘇 ,很有必要將傳統的濰坊傳拓繼承和發揚下去,使濰坊傳統的傳拓工藝日臻完美,再度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