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塑俗稱“面人”或“江米人”。 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漢族民俗藝術,是在漢族民間做面花食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在漢族民間也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到了明代,面塑逐漸脫離食用,演變成單純藝術形式獨立存在。近代,受文人藝術的影響,面塑的內容和形式不斷出新,面塑由街頭轉向登堂入室,整體水平產生質的飛躍,表現手段和表現技巧日臻成熟完善。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面塑制作工藝復雜,要經過十多道工序,首先和面,將和好面放到鍋里蒸熟;然后把蒸熟的面調加顏色;開始塑造頭、身子、腳、,再添上衣服、飾物,進行結合添加起來,對形成的輪廓再加以整理修飾,將做好的面人放到木頭底座上,外面罩上玻璃罩,整個工序算完成。在正常情況下,塑造一個人物一般需要兩天左右時間。若不是太陽暴曬,面人能保存五六十年不開裂。
面塑以材料講究、制作精美著稱。北京的面塑最為著名,有“郎”、“湯”兩大派系,其中北京“面人郎”—郎邵安得作品就是郎派的典型代表。郎派面塑選料考究、做工精細、色彩艷而不俗,造型一絲不茍,人物動態文靜高雅。目前,郎派的第三代傳人有王琴、王美姐妹倆人,均在濰坊。觀其作品美不勝收,具有極強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