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同志畫社
時間:2016-06-02 11:13:04 點擊次數:5602次
國畫被稱作為中國三大“國粹”之一,是中華民族特有審美趨向而產生的藝術奇葩,她承載著中國文化內涵中最精華的部分。濰坊地處齊魯腹地,鐘靈毓秀,物華天寶;歷史上的鴻儒大臣,書畫巨匠層出不窮,沉淀了古城豐厚的文化底蘊。五代時的郭乾暉、韓熙載,宋代的李雄、張擇端,明代周亮工,清代的鄭板橋、譚謨偉、譚汝霖、劉嘉穎等,創華夏丹青之風韻,開濰坊國畫之先河。
民國十年(1921),濰縣的郭蘭村與同學赫保真、傅柳坪三人成立了研究國畫藝術的“益社”,地址在郭宅《藤花仙館》書房內(書房至今尚存);并拜本縣著名國畫家丁東齋、劉炯為師,且共同參加了上海美專的函授學習。此間,編發了《益社季刊》兩期。1922年,丁東齋非常高興地說:“古人曾說過益者三友,你們三人成立這個益社,倒也名副其實。但范圍太小,起不了多大作用,你們應該邀請全縣美術愛好者共同辦社,豈不更好!”在丁東齋的大力倡導下,1922年在益社基礎上創辦同志畫社,愛好者踴躍參加,社員30余名。由丁叔言任社長,劉炯為副社長,丁東齋任教師,社址設在丁叔言家內(南門大街丁六宅)。同志畫社的宗旨為“不標榜哪一派,不吹捧什么人,也不排斥任何派和任何人……繼承優良傳統,發揮各自特長”。在那時局動蕩,戰亂不止的社會背景下,同志畫社堅持活動,從未間斷,畫社成立十七年間,成功地舉辦畫展十九次之多。
畫社澤潤鄉土,惠及桑梓,延綿至今。一代代賢良接踵,揮毫潑墨,瀟灑丹青,譜寫了城市燦爛的歷史文化。濰坊畫家引領齊魯國畫之風騷,并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打開塵封的歷史會發現,同志畫社前期的鋪墊功不可沒,它為國畫藝術特別是花鳥類畫的復興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古城濰坊沉重的文化積淀上又增添了濃墨重彩。
同志畫社的主要成員和業績
同志畫社主要成員有:
丁啟喆(字東齋),畫社的發起人,曾任廣文中學、丁氏第一小學圖畫教員。自幼嗜畫,鄉紳丁善長發現其天賦,收入家中作畫,著成多部畫冊。后與丁叔言成摯友,在其家作畫達20年,中年拜本縣著名畫家劉嘉穎(字實甫)為師,學山水花卉;學陳洪綬(字老蓮)歷史人物畫。又學惲壽平(字南田)之花鳥畫,皆有成就;擁護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帶頭剪掉辮子,作品《醒獅圖》富有強烈的民族覺醒效果。一生勤于繪事,畫多工筆,章法嚴謹;傳世畫冊有《老蓮匯稿》、《北海人范》;其品行深受康有為賞識,題詞“碧海丹青”以褒獎。1938年去世,享年65歲。
丁錫綸(字叔言),著名鄉紳,社會活動家,曾任丁氏小學校長、濰縣一區區長等職。工山水畫,擅長書畫鑒賞,師從著名畫家劉嘉穎;祖父丁善慶、繼祖父丁善長善繪山水畫,家庭對丁錫綸影響甚大。他為丁善長、劉嘉穎出版過多部畫冊。1946年去世,享年59 歲。在臨終前,還作山水畫贈送友人。在擔任同志畫社社長的十余年內,不僅將家舍作為畫社的辦公地址,還恪盡職守,以自己在社會上的影響為畫社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劉炯(字秩東),跟四叔劉嘉穎學國畫,工花卉,時任濰縣縣立中學圖畫教員,工筆花鳥畫的造詣極深;章法嚴謹,一絲不茍;學生郭蘭村、赫保真、郭景仁等經常登門求教。畫藝名噪鄉里,求畫者絡繹不絕;擅長鑒賞古畫,水平高人一籌。任同志畫社副社長,盡職盡責。晚年多病,留有遺作《毛筆畫范》,花卉條幅多幀,現存市博物館。1939年去世,終年68歲。
郭乃馨(字蘭村),擅長人物畫,尤善畫馬,同志畫社骨干,陳壽榮遺文中稱:“社友多人均摹仿先生畫稿為日課”。郭蘭村常攜二弟郭椒林、三弟郭叔瓚到畫社學習,1930年兄弟三人創辦了濰縣松蔭齋嵌銀館;1933年,23歲的叔瓚病逝,畫社為其出版了由丁東齋作序的畫集《郭叔瓚課徒遺墨》以及自著《毛筆畫苑》。解放后,致力于國畫和工藝美術工作,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其中他在濰坊三中培養的學生孫敬會、譚英林,現在已經是中國美協會員、山東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他的得意之作《昭陵六駿圖》、《水滸》一百單八將的畫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被畫壇譽為“神功”。 1953年與徐培基成立了市美術研究會,他擔任副會長;1956年調任濰坊市生產聯社美術研究設計室主任;1960年他在濰坊工藝美術學校培養的學生中有不少成為濰坊畫壇的中堅,如毛新民、李乃鴻、姚志興、辛炳申、譚新湖、李金新、杜崇嶺、譚一偉、張黎明、郭永增、譚光明、郭用聞、解方祥以及女畫家程紫蘭、權玉霞、郎豐蓮、杜傳芬、王福參等等。郭老將繪畫技藝融入到嵌銀、木版年畫、戲裝、風箏等之中,提供了大量彰顯時代氣息的畫稿,極大地帶動了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濰坊工藝美術界的一門宗師。1978年春去世,享年77歲。
赫保真(字聘卿),自幼嗜畫,同志畫社的中堅。丁東齋、劉秩東之弟子。畫藝廣泛,精于人物、山水、花鳥畫,且擅西畫;曾編印過《鉛筆素描寫生范本》、《菊花譜》、《牡丹譜》、《山水畫冊》等教材,后定居青島;在青島中、小學以及青島教育學院等任美術教師;還擅長音樂、古詩、裝裱等各種技藝。1960年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作巨幅立屏《滿堂紅》和《十里荷香》;1984年《赫保真畫選》出版;1987年逝世,享年83歲。他被錄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
陳錫慶(字篤齋),工花卉,丁氏第一小學教師,后赴青島從教。解放后去世,作畫不多。
王書春(字麟生),曾任丁氏第一小學教師,工花鳥畫,遺作不多;1925年病故。
郭景羲(字晉之),喜做工筆花卉,后任南宮小學校長多年;1977年病逝,享年82歲。
孫凝宗(字德廷),上海新華美專畢業;喜作山水,后到青島任中學教師,1978年病故。
葛紹文(字煥斗),曾在濟南美專學習西畫,擅長西洋水彩畫,在畫社中頗受歡迎。
傅葆檉(字柳坪),工花卉,為當初年齡最小者,1926年英年早逝,作品很少。
同志畫社成立后,陸續參加者有:
馬長清(字潔泉),原籍河北博陵,濰縣中國銀行工作。工于人物、花鳥、山水畫,也常做木炭畫人像,后在青島中國銀行工作多年。1982年病逝青島,享年71歲。
陳壽榮(字春甫),6歲入濰城陳氏小學讀書,畢業后又讀4年私塾。16歲考入濟南國畫學社;假期回濰,師從郭蘭村學畫。郭蘭村又介紹他加入同志畫社,并拜丁東齋為師。1935年考入北平北華美專,1936年在中山公園舉辦《陳春甫畫展》。畢業后,他的作品參加同志畫社畫展,一致認為,“帶來了京城的畫風?!?1937年考入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古畫研究室任研究員;擅長人物、花鳥、山水畫,并長于篆刻,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于一身的藝術奇人”。后任青島二中美術老師,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西冷印社社員。著有《怎樣刻印章》、《歷代畫家書法選》、《現代印選》、《海天閣詩集》、《陳壽榮飛鷹集》等著作。小傳及作品載入《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等多部大辭典。2003年逝世,享年87歲。
郭味?。茫?,1908年出生在郭宅街一書香世家,父親郭乃玨善書畫;受家庭影響,幼年結緣丹青,師從濰縣花鳥畫家劉秩東,參加同志畫社的活動。1929年考入上海新華美專西洋畫系學習;1932年畢業后在濟南任教;同年,在濟南二大馬路青年會舉辦了第一次畫展。1937年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古畫研究室研究員;1945年任濰縣郭氏勵新小學校長。解放后,任濰坊三中美術教員,并擔任濰坊市美術研究會主任。1951年受徐悲鴻之聘任職于中央美術學院研究部,相繼在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供職。1960年任中央美院中國畫講師。藝術大師齊白石稱贊其作品“開圖草里驚蛇亂,下筆階前掃葉忙”。他與國內名流畫家何香凝、高冠華、李苦禪、吳作人、葉淺予、王雪濤、田世光等人均有交往,學貫中西,博采眾長,成為一代畫壇巨匠。1962年任中央美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他是中央美院中國畫系花鳥畫科的創始人,對花鳥畫教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著作頗豐,有《宋元明清畫家年表》、《中國版畫史略》、《知魚堂書畫錄》、《知魚堂鑒古錄》、《殷周青銅器釋文考略》、《鏡文釋考》等等。1971年病故,享年63歲。他的畫已被國家列入禁止出口之列。濰坊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優秀的藝術家,1992年將其故居辟為陳列館,2008年4月郭味蕖美術館建成開館。
(郭味蕖三子郭怡孮,1940年生,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學業有成;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全國文聯牡丹書畫藝術委員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創作院院長等職。郭怡孮先生是當代中國畫創作活動的重要組織者之一,美術教育家和花鳥畫創作的代表性畫家。)
于希寧(名桂義),上海新華美專畢業,長于花卉,尤善畫梅,有“中國畫梅第一人”之稱;歷任中國美協會員,山東美協主席,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名譽院長;我國著名國畫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幼就讀濰縣張氏養正小學、縣立中學、廣文中學,后考入上海新華藝專攻讀中國畫;他受到了海派國畫大師黃賓虹、潘天壽、諸樂三、俞劍華等的良好教育,并經常與鄉人徐培基、郭味蕖等切磋,作品參加同志畫社畫展。1936年受聘上海奇峰國畫函授學校,任花鳥科主任,從此走上了國畫藝術教育之路。于希寧是具有詩、書、畫、印和美術史論全面修養的學者型藝術家;他在繪畫中強調國魂、畫魂、人魂的統一,拓寬了傳統花鳥的人文境界,達到了中國花鳥畫藝術的高峰。在九十歲誕辰時,特意在家鄉舉辦了個人畫展。他辛勤耕耘70年,以真誠而樸實的行動彰顯了“德藝雙馨”的深刻內涵。他的著述有《于希寧畫集》、《于希寧畫輯》、《于希寧花卉技法》、《論畫梅》、《于希寧詩稿》、《寫意畫花》、《中國畫筆墨的虛實》、《“規格”與“自由”》等。小傳被收入1986年版《現代國畫家百人傳》等多部名人詞典。200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山東省文化藝術終生成就獎”;同年12月病逝,享年94歲。
同志畫社主要活動
定期例會。畫社規定社員星期日下午集會,每人需帶本周內所作的作品,相互觀摩品評,時后交于畫社保存,以備將來展覽時所用。當時還制定了一個章程,規定凡愛好國畫并有時間習作和參加研究者,均歡迎參加,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畫社嚴格遵守章程所規定的:不標榜那一派,不吹捧什么人,也不排斥任何派別和任何人,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優良的傳統,發揮各自的特長,以圖振興國畫藝術之大業。
不定期舉辦畫展。第一次畫展在1923年暑假舉行,借用丁氏第一小學的教室作展室,展出作品一百多幅。畫品均表明價格,價格是由社員集體研究并征得個人同意,價格低廉,只取工本費而已。扇面,一元;四幅屏,六至八元;小中堂,三至五元。展期三天,結束后選購者到畫社交款取畫。如有二人以上選購同一張畫時,可預約時間由作者專門再畫。畫社扣除裱工費,再收二成作為基金,余款交作者。畫展轟動省內外,外埠購畫者紛沓而至。
增加書法練習。為了進一步提高作品質量,在1925年左右,畫社專門研究制定了“增加書法練習”的內容。每周交習作一張,聘請丁氏第一小學教師李肇慶(字裕之)做書法指導,大家的水平提高較快?!捌咂摺笔伦兒?,同志畫社的活動被迫停止。
畫社的精神與作用
濰縣同志畫社是民國初期群眾性的文化組織,它的成員包含著社會名流以及濰縣世家望族的后裔,畫社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所產生的效果也非同一般。時年34歲的丁叔言精力充沛,曾親自面見過孫中山先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畫社冠名“同志”,意承孫中山三年前(1918)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之內涵,旨在貫徹救國救民之大計。畫社提倡“自重、自強、自律”;畫社內懸掛春秋時期左丘明名言“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強調誠信與團結。學習方式上,用一種開放式的、以集體教育為主的教育模式,因而,在培養青年畫家中發揮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引進外地風格。郭蘭村、赫保真、傅柳坪三人曾經參加上海美術函授學校;郭味蕖在上海美專先后學西畫、國畫;陳壽榮在北平美專學國畫,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帶來外地的新畫風。社內對他們的作品非常重視,對各種畫風的作品兼收并蓄,社內的畫風也變得異?;钴S,各種技法都有了新的發展。陳壽榮生前多次感慨:“濰縣畫派乃取全國之長而成矣?!?/span>
社員遍地生輝。郭味蕖在北京,于希寧在濟南,陳壽榮、赫保真在青島,他們的精品迭出,名作蟬聯,獨領風騷。在改革開放后,濰坊市書畫研究院、北海書畫院以及渤海書畫院等多家畫院成立,丁子新、陳衍緒、張玉峰、郭景仁、韓金正、張紹良、孫立榮、譚淇、胡有民、姚志興、辛炳申、張黎明、譚一偉、郭永增等一大批知名書畫家在繼承發揚著同志畫社的優良傳統,辛勤耕耘,桃李滿園,使“濰縣畫派”發揚光大,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