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歷史上是全國聞名的手工業城市,在手工業產品中,工藝美術品占有重要位置,它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品類,蜚聲國內外。工藝美術品也叫手工藝品,從它的發展時序看,由于藝術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之中,又與各種工藝和文化創造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具有很強的繼承性,這是使它不斷完善和發展,能夠長期生存的重要原因。它具有造型藝術的普遍特征,又有別于其它藝術形態,是物質生產與藝術生產的統一,既要實用,又要美觀。濰坊燦爛的文人文化,使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和成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早在一九一五年,濰坊的紅木嵌銀漆器《西湖十景》,就獲得過巴拿馬博覽會最優等獎,建國以后多次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外賓。濰縣的楊家埠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同稱全國“三大畫市”。戲裝、戲具、刺繡、首飾也是全國的重點產區,“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集中反映了隊伍之大,數量之多,市場之廣,他們的產品在全國暢銷。核雕、仿古銅器,技術精湛,久負盛名。拓片、裝裱也是傳統技藝,遠近聞名。這里的民間工藝品,品類繁多,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它植根于城鄉勞動人民之中,是美化環境,反映社會生活,表達心里愿望的一種最普及的藝術式樣。風箏古來有名,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國際風箏會的舉行,風箏城已成為濰坊的象征。同時,濰坊也因風箏名揚世界,為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二)
濰坊的傳統工藝美術,主要有嵌銀、刺繡、銅首飾、布玩具、年畫、風箏、色紙、印花等。建國以來,這些工藝品都以集體所有制形式,組成了專門生產體系,先后組建了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了工藝美術服務部,并舉辦了工藝美術學校和訓練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為發展生產加強科研,開拓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嵌銀:就是在器物上鑲嵌銀飾,它的創始者是清代的姚學乾。姚在為金石家陳介祺修復文物,為古玩配制底座、撐架的過程中,盡見了歷代精美的文物制品。他心靈手巧,見到的就能摹仿,當看到春秋時期在鼎彝上鑲嵌金、銀絲花紋時,受到啟發,于是便開始在紅木上研究嵌絲,這一創舉,引起了陳介祺的極大興趣,并親自與他們切磋技藝。在陳的參與、指導、幫助下獲得了成功。他根據各種文物的色澤和造型,用紅木制作的嵌銀底座和撐架,其制做風格與古文物珠聯璧合,十分喜人。他還能用紅木仿制出嵌有金、銀絲的“鼎彝形?!?,其制品與青銅器鼎彝文飾一般無二,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
藝人們創造的藝術品代代相傳,逐步形成為商品,在社會上出售,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過去的畫稿有的出自名畫家劉嘉穎,賀念初、劉秩東之手,書法有陳伯巖、高薌巖等諸師的幫助。解放后有郭蘭村、郭景仁老先生作畫。全省著名工筆仕女名畫家王鳳年老先生,也曾來嵌銀廠繪稿傳藝。嵌絲老藝人有丁煥文、陳開勛、魏聿功等。名家畫稿,專家嵌絲,真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生產出了很多好的作品,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呈現出一派興旺發達景象。原來的嵌銀漆器只能生產一些文具、手杖、棋盤、棋子、桌屏之類的小件?,F在已發展了酒柜、沙發、博古櫥、立屏等多種大件。在用料方面,又增加了石料綜合鑲嵌,貼錫片,雕刻與嵌絲配合,交相輝映,美觀大方,受到國內外用戶好評,現在已發展到750余個品種,暢銷世界30多個國家。
刺繡:山東繡花稱為魯繡,濰坊是重點產區。早在明朝民間就廣為普及,年青婦女為了美化自己,打扮孩子,自繡自縫日常用品,如裙子、鞋片子、枕頭頂子、虎頭帽子、虎頭鞋等。新媳婦三日回門時,往往習慣把自己精心制做的扇囊、斗蓬、壽子、福子、荷花鞋分贈親友。天長日久做的多了,便拿到集市出售,逐步成為商品。有的戶成了繡貨專業商販,當地最早的一家繡貨店,是一位沙姓回族人開設的。婦女們為了攢私房和補助家庭生活,大都學會了繡花,不論城里鄉里多數家庭都有繡花掙子,所有用九千繡花女形容人數之多,是不足為奇的。按《濰縣志稿》的記載:“民國二十九年當地繡貨業發展到34家,最大的一戶是同樣繡貨莊,創始人李翰臣?!?/span>
繡花工藝主要是通過繡工的技巧、把各種景物圖案反映在繡品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新中國成立以后,刺繡廠經常組織人員與蘇繡、湘繡進行交流,學習人家的針法,提高了自己的技藝水平,增強了藝術表現力。以國畫圖案繡制的“百花齊放”、“松鶴延年”、“蓬萊日出”,栩栩如生,可稱濰繡之佳品。刺繡廠除了生產日用繡品以外,還專門制作戲裝、戲具。如蟒袍、大靠、女披、宮裝等,許多名演員來濰獻藝,大都到廠參觀,該廠還受到尚小云、程硯秋、袁世海、李松年等名家好評。
年畫:年畫是用木版套色,也叫木版年畫,因為產地是楊家埠,所以也叫楊家埠年畫。創作于明代、并在明代臻于成熟,到了清代更加興旺發達,曾有“作坊百家,畫工上千”之說。年畫平時沒有賣的,也沒有買的,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買幾張“變變春秋”。畫工們都是農民,農忙務農、農閑印畫,空里插著印花紙?;埮c年畫是一種工藝,彩色的叫“浮花”,用于糊浮棚;素色的叫“白洋尖”,用于貼墻,這就是過去的壁紙。
年畫的表現體材,多以吉種、喜慶、歡樂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為主,用紅綠黃紫黑五種顏色套印,其特點就是大紅大紫,鮮艷明快,有文有武、熱熱鬧鬧,價格也非常便宜,深受廣大農民歡迎?!捌咂摺笔伦円院?,為了躲避戰亂,有的遷往城里生產,解放后成立了年畫社,省里多次派人來濰研究創作,并搞了許多新題材。但是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印刷技術的進步,木版與膠版相比,盡管風格各異,畫面色彩大有不同,市場終為膠版畫所占領。一種商品,幾十年不變的很少,而木版年畫幾百年不衰,卻有一段輝煌的歷史。
風箏:濰坊風箏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現在也聞名世界。一九八二年輕工部工藝美術局在天津舉辦全國風箏比賽,參加的地區有北京、上海、天津、濰坊、西安、南通、石家莊等。濰坊由工藝美術研究所組織扎制了20只風箏,由孫立榮同志帶隊參加了比賽。濰坊風箏扎、糊、畫的特點,受到了同行和專家們的好評,獲獎只數最多,總分比天津差零點二分,被評為全國第二名。一九八三年應邀赴上海與美國、日本進行放飛表演,同年八月美國風協主席錢大衛慕名而來,與工藝美術研究所商討國際風箏表演,并定于一九八四年清明節在濰坊舉行,這就是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由來。
濰坊風箏是通過題材、造型、色彩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特點。題材是來自生活,反映生活,帶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如人物、飛禽、昆蟲、魚蝦、器物、自然物等。扎制結構可分為串式、簡式、硬翅式、軟翅式、板子式五大類。其特點是扎工精巧,畫工考究,有些構圖和畫面都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不僅放時好看,平時掛在客廳里就是一幅優美的立體國畫。近幾年來,通過舉辦國際風箏會,廣泛接觸國內外朋友,交流創作,經多見廣,改良了傳統的骨架組合方法,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主題特征,以達到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特大風箏“鯉魚跳龍門”,有兩層樓高,面積為74平方米,是風箏作者站在樓上扎制的,突出了造型和工藝效果,使濰坊風箏的制作又邁進了一步。
銅首飾:這是濰坊歷史上量大面廣的傳統手工藝品,三千銅匠集于一城,是全國的重點產區。產品銷路很廣,南至云貴,北至東三省,遍及全國各地,到解放前已有150余年的歷史。產品種類很多,按工藝劃分,有實態、片子、焊貨三大類。其作用分為頭飾、帽飾、小飾品、殉葬用品等。作坊的字號,大都帶有樓字。如云寶樓、益祥樓、洪盛樓、豐寶樓、吉祥樓、秘寶樓、升寶樓等,同時還有個體經營者不計其數。其經營方式,是自營與加工相結合,發原料收半成品,由作坊炸黃出色,然后包裝銷售。據筆者記憶,兒時左鄰右舍,都為附近的云寶樓干小包裝加工,有的十個一板,有的八個一包,今天拿來、明天送回,一次一結算,老婆孩子掙個零花錢。一九四八年濰坊解放后,解放軍第一批“八一”帽徽,就是濰坊組織生產的。從業人員雖然由個體到集體組織了首飾生產合作社,但由于產品跟不上時代發展要求,逐步被社會淘汰,改為其它產品。
仿古銅:仿古銅的直接創始人是胥倫,號芨堂,是城南胥家村人。胥自幼天性聰穎,喜歡繪畫,又善于制做各種奇巧的手工藝品。因為經常接觸古董商人,逐漸增長了一些古玩器具的知識,憑著自己的聰穎智慧,開始學著用“撥臘翻砂法”仿制銅佛、銅器、銅印等。以物會友,結識了金石家陳介祺,被陳邀請到家中切磋古銅器技藝,并悟出了古人鑄印法。胥倫在學習古代鑄造方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硬砂模鑄造工藝,用這種工藝鑄造的銅印,印皆中空,體質不重,字劃清晰,壁陡底平,經久耐用。陳介祺稱贊他所制造的銅印,“少加潤色,則勝漢印”。
濰坊仿古銅經過歷代藝人的創作研制,在制做技藝上不斷完善提高,根據原件的特點,該鎏金的鎏金,該出銹的出銹,表層處理的基本方法樣樣都有,如出土銹、家藏銹、墨漆古、鎏金、鎏銀、鑲嵌金銀絲、貼金等。解放后,全國仿古銅制做廠家有兩處,一處是蘇州工藝美術廠,另一家是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蘇州的老藝人姓駱,仍采用石臘鑄造法,但范模是用木板刻花、黃香成型,把制做的物品先刻在木版上,然后用黃香翻出模型內外裹砂,以溫火烤砂,黃香溶化漏出,澆以銅液而成。這種工藝一次只能鑄一件。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已故老藝人玄祖基,則用現代翻砂法,把制做物品先做泥胎,翻出石膏模,再用石膏模翻出砂模,然后澆銅液,這種方法一勞永逸,一次成型多次使用。玄祖基仿制的器皿有鼎、簋、爵、觚、觶、卣、角等近五十種。在他晚年又精心仿制了鎏金“長信宮燈”,出土銹“毛公鼎”,“馬踏飛燕”等仿古精品。一件“長信宮燈”重30公斤,其形象、裝飾和色澤與出土原件一般無二,達到了惟妙惟肖,真假難辨的程度。
布玩具:玩具的種類很多,有印鐵機制玩具、塑料玩具、電動玩具、泥玩具等。濰坊專門制做布玩具,是以彩色的絲綢、絨布、絹緞、毛皮、彩線、金銀紙、空心珠、鋸末等為主要原料。經過設計、剪裁、縫制、粘貼、裝飾、填充等許多工序制做而成。布玩具的題材,多選擇孩子喜愛的小狗、小貓、老虎、獅子、大象等。近年來,濰坊市布玩具有了很大發展,產品由原來的10幾種,現在發展到300多種。暢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所以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除了搞好生產經營以外,在產品設計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工藝美術師郝桂君精心設計的一些小動物,造型夸張,色彩濃烈,既明快大方,又生動活潑,寄情寓意、神似而非形似,充分體現了民間的審美習慣和童真意趣。她設計的產品多次獲獎,受到專家們的好評和國內外客戶歡迎。
色紙:色紙用料主要是色與紙。紙有兩種,一種是機制紙,另一種是南方生產的竹料紙,刷色用的叫“毛邊”,拖色用的叫“毛太”。色紙各種顏色都有,有幾種顏料是自己土法加工的,黃色用槐米,黑色用煙子,白色用粉土,凡紅用樟丹。色紙的品種很多,如春聯用的紙叫“丹紅”,娶媳婦用的門聯紙叫“朱尖”,過門錢用的叫“染連”,糊墻用的叫“粉表”。色紙的用途,除了兩種對聯紙以外,其它各種顏色,過去大量用于扎彩。扎彩也是一種專門手藝,用秫秸作骨架,色紙粘糊,如飛禽、走獸、車轎、器皿、侍女、馬夫、金銀財寶等等,都是供奉祭祀之物,最后以火焚之。
濰坊的傳統工藝美術,除了以上幾種以外,還有核雕、拓片、絨繡、印花、金銀首飾等,對發展經濟,繁榮市場,都發揮了應有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推陳出新,創作了許多優秀產品,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
濰坊的民間工藝美術,也是豐富多彩,是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美術品。民間的“民”字,從歷史上看,它相對于宮廷與文人士大夫;現在,則相對于專業工作者。民間生產的手工藝品,概括地說,就是依照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審美觀點、經濟條件,創造的生活和生產用品,它關連著千家萬戶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歲時風俗、生老病死,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1、民間工藝美術品,集中表達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民風、民俗。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所以也就相應地產生了許許多多種與之交相輝映的民間藝術品。特別是春節前后這段時間,從年前的臘月二十三,到年后正月十五,最為集中。如爆竹、年畫、春聯、香燭紙馬、豬羊(紙扎)、灶王爺、門神、財神、家堂、福字燈、過門錢等。財神、家堂有印有畫,印的是木版,畫的是工筆裝裱,相傳武財神是三國時的關羽,文財神是殷商時的比干。春節對聯,一般人家買現成的,商號和富裕人家大都買紙請人書寫。正月初一,家家戶戶貼上新春聯,簡直象辦了一個全城書法展覽,人們既走親訪友拜年,又可沿街觀看楹聯書法,西門里,南門里,郭宅街,增福堂,這幾條街的春聯真、草、隸、篆樣樣俱全,格外出色。到了正月十五“鬧花燈”,品類更加繁多。大人玩的有龍燈、高蹺、獅子、旱船、小毛驢等;孩子們耍的有蝴蝶、花籃、老貓燈。老貓燈是用鐵絲做骨架,外面糊紗、上色、粘眼、貼胡子,似貓非貓,似虎非虎,特別好看,民間藝人丁起緒專門做各種紗燈。鬧花燈同時要燃放煙火,最有趣的是泥垛子、花桿、潑鐵花。放泥垛子帶羅圈花,大花小花交相輝映,格外生色。潑鐵花是把生鐵溶化,舀著鐵水往天上潑,現在的焰火放起去是一團,鐵花潑出去是一片,可見其想象力極為豐富。
2、民間工藝美術品還用于婚喪嫁娶,以表達情誼。在民間,凡是戀愛、訂婚、結婚、生孩子、老人慶壽,都有一些不同的禮儀和與之適應的工藝美術品。比如,青年男女有了戀愛關系,男青年能寫會畫的,送一把有字有畫的團扇,或者送幾件首飾;女青年會描會繡的親手做一個荷寶或扇囊,以物定情,或托物寄情。結婚時,先送“頭面”。迎親時,要有一班執事,通常有兩桿旗,八支燈,瓜棍行傘,兩乘花轎,吹吹打打,走街串巷,名曰小登科。新娘要穿花袍、花鞋、頭頂紅罩頭幅,新房窗戶上貼窗紙,四角有花邊,中間有雙喜,頂棚上糊花紙,桌上擺斗升三戟,都是為了喜慶吉祥。再如新媳婦生小孩、孩子過百日和生日,項上帶的“長命富貴”脖鎖、兩手帶的升、斗、鎖、印首飾。老人慶壽,送的“壽桃”、“八仙慶壽糖人”,屋里掛的“百壽圖”、“松鶴延年”圖。老人去世后,有專門制作的壽衣、壽靴、壽帽等。
3、民間工藝美術品還為兒童提供了多種多樣多種材料制成的服飾和玩具。如穿戴的有虎頭帽子、虎頭鞋、繡花斗蓬、花兜兜。耍的玩具有竹子的、木頭的、紙的、布的、綢的、泥塑和料器等等。竹玩具有哨、笛響貨,木玩具有槍、刀、劍、戟各種兵器,紙玩具有風車、盤腸,布玩具有老虎、獅子、小狗、小貓,泥玩具有不倒翁、皮老虎、泥孩子、水咕嘟,料器玩具有料獸、料鳥、花果盆景等,數不勝數。
以上所舉不難看出,濰坊的民間藝術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它標志著人民群眾的物質創作和精神創造水平,體現了人們的情感、理想和審美情趣,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時間在推移,事物在發展,人們的風俗習慣在不斷的變化,藝術家和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相結合,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一脈相承,推陳出新,濰坊的工藝美術事業,必然會欣欣向榮,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