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處膠東半島中部,沂山東北麓,渤海南岸,上古時期為古九州之一——青州的中心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分屬齊、紀、杞諸國,漢代以后境內曾設北???、濰州、密州等行政區。濰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漁鹽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金石文化、書畫文化高度發達,濰坊風箏、木版年畫、仿古銅、剪紙等民間藝術蜚聲海內外,誕生了虞舜、晏嬰、鄭玄、賈思勰、李成、趙明誠、張擇端、劉墉等眾多文化名人。而這其中的金石學家陳介祺則是近代以來對中華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陳介祺是濰坊文化沃土造就的我國著名金石學家,史載其“績學好古,藏金石為近代之冠”。陳介祺的金石學研究對現代中國的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印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豐富的金石收藏、傳古的收藏理念都深深影響著后世學者,對濰坊近代以來的特色文化影響尤為突出,做好陳介祺金石學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今天濰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價師。
一、陳介棋及其金石收藏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簋齋,濰縣(今濰坊)人,清代著名收藏家和金石學家。他生于書香門第,父陳官俊為道光朝名臣,歷任上書房總師傅、協辦大學士等職。陳介祺幼承庭訓,聰穎好學,少年時即有文名。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進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咸豐四年(1854),懷抱傳古之志的陳介祺辭官歸里,潛心金石收藏和研究,所藏多歷代金石之精華,許多觀點發前人所未發,是被士林奉為“山斗” 的一代金石學大師,趙爾巽等纂的 史稿·卷三百六十五·列傳一百五十二 載“介祺績學好古,所藏鐘鼎、彝器、金石為近代之冠”。當時收藏界有“南潘(祖蔭)北陳(介祺)”之說,著名考古學家王獻唐則指出“此老精鑒,當時潘王二吳諸公,皆出其下”。魯迅曾說: “論收藏,莫過于濰縣的陳介祺?!?郭沫若認為陳介祺的金石收藏“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陳介祺的金石研究對現代中國的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印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王振民、孫敬明主編的《濰坊文化三百年》一書中指出: “陳介祺的收藏理念是為了‘傳古’,而傳古的核心是傳古文字?!彼?,凡是遇有文字的古器物陳介琪便無所不收,經年累月以致多達兩萬多件,價值和數量都是空前的。陳介祺的收藏,如同一座藏品宏富的金石博物館:所收藏的青銅器(其中商周青銅器248件,秦漢青銅器98件)包括毛公鼎、天亡簋、曾伯簧、十鐘等346件7000余方古代印璽,ll9件漢畫像石(如著名的東漢《君車畫像石》)、碑碣,石刻佛造像25種,古磚326件,銅鏡200面,封泥548方,秦漢時期的文字瓦當923件,古陶殘片近5000件,泉、鏃和各式范1000余件,齊、燕、楚、秦、晉等國的兵器64件,歷代法書名畫真跡數十卷。其中尤以三代青銅器和古印璽為精華。下面將對上述陳介祺收藏的幾類重要藏品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
首先,毛公鼎、天亡簋、兮甲盤是陳介琪所收藏的較為著名的青銅器。稀世珍品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道光末年出土于陜西岐山,銘文501字,記載了大臣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字數為歷代金文之冠,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金文,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極具美感,是研究西周末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此鼎咸豐二年(1852)由陳介祺收藏,陳家共收藏五十余年,后幾經易手,現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天亡簋是西周初期著名青銅器,又名大豐簋、聃簋,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陜西出土,由陳介祺收藏。天亡簋是研究西周早期歷史的重要文物,上面有銘文8行78字,記載周武王滅商后為其父文王舉行大豐祀典之事,是作者對文王、武王父子的贊美詩,同時是西周斷代青銅器的標準器。銘文化資源文字形參差錯雜,在拙樸散亂中顯示運動與和諧之美。銘文押韻,是我國韻文最早的表現形式,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兮甲盤是西周晚期青銅器,也稱兮田盤、兮伯盤,宋代出土,后由陳介祺收藏,上面有銘文133字,書體厚實壯美、風格獨特。記述兮甲(即尹吉甫,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詩經》的重要采集者)隨宣王征伐獫狁、對淮夷征收賦貢之事,有極重要的文獻價值。王國維在(兮甲盤 中言: “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span>
其次,璽印的收藏和研究是陳介祺畢生傾力投入的事業。陳介祺從19歲開始收藏印章,到他
歸田時,璽印的數量已有兩千余方,到陳介祺59歲時已經收藏古印七千余方。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趙飛燕玉印、漢代十二字金璽、淮陽王璽、瑯琊相銀印等。陳介祺作為古璽印最早的探究者之一,
他收藏的許多印章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美學價值,自己表示“余收古物以印之費為多”,當年陳
介祺所藏印章現多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三,陳介祺共收集陶文殘片4800余件,拓印四千余紙。古陶文是秦以前遺留在陶器或殘陶片上的文字,是繼商周青銅器、璽印、石刻文字之后發現的又一類古文字。清同治十一年(1872),陳介祺得到了出土于膠東的一枚帶有文字的古陶片。經過考證,鑒定字跡為三代古陶文,陳介祺感嘆道“黃金不足比其重”。同時,陳介祺自號“齊東陶父”,把自己的書房稱為“三代古陶軒”。除此之外,陳介祺所藏書畫著名的有唐代王維(伏生授經圖》、宋代文同((竹圖》、宋代馬和之《詩經圖》、元代趙孟頻《馬圖》、元代王蒙《夏山高隱圖》、元代倪瓚《山水圖》、宋代黃庭堅《經伏波神祠詩卷》、宋代朱熹手札、宋拓本《泖公權神策軍和 等稀世之珍。
二、陳介祺的收藏理念和方法
陳介祺是清代收藏界的翹楚,通過對藏品資料的整理,以拓本、考釋、專著、書札等衍生形式把成果傳播到金石學界,對近現代相關學科的形成影響深遠,奠定了陳介祺金石大師的地位,而當時他所代表的濰縣收藏模式也是晚清金石學的標桿。濰縣作為清末金石學重鎮,涌現了多位金石學家。原因一是受地方文化傳承影響,二是得益于陳介祺的推動。高慶齡與子鴻裁、侄嘉鈺,以及郭啟翼、郭磨、王石經等均是濰縣知名金石學家,與陳介祺、王懿榮、潘祖蔭等都有學術交流,一起襄助了晚清金石學的繁榮和發展。孫敬明在其《陳介祺與中國經學金石學及考古學研究類稿》一書中指出: “在陳介祺的影響下,濰縣的古董界也逐漸興盛,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起到了作用,例如王懿榮就是在濰縣范氏古董商的幫助下找到了殷墟甲骨文,被譽為‘甲骨文發現之父’?!倍惤殪鞯氖詹乩砟顚τ诮裉斓膹V大收藏愛好者來說,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諸如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學養;執著專一,數十年的收藏積累;躬身實踐的扎實作風;去粗取精的精品理念;對于收藏品資料的整理提煉,達到更高層次的學術水平等,都無不激勵著后學者在收藏之路上不斷邁進??v觀貫穿陳介祺生命歷程的收藏史,收集藏品信譽至上、注重精品的收藏意識、注重鑒定方法和實踐、對相關文物資料深入研究是其收藏理念和方法的幾個主要內容。
首先,收集藏品信譽至上。陳介祺十分講究收藏信譽,例如,他與大古玩商蘇億年、蘇兆年兄弟十分投緣、關系甚密,因此,蘇氏兄弟答應陳介祺,他們收得上好的古董文物,一定要讓陳介祺優先挑選,一經中意,就絕不再讓別人過目。陳介祺通過蘇氏兄弟購得了毛公鼎、天亡簋等許多珍貴文物。良好的信譽保障了上佳的金石古物能流通到陳介祺手中。其次,注重精品的收藏意識。陳介祺很注重精品收藏,例如對所藏古印“精挑細選,去偽存真,求遠去近”,進行了嚴格的鑒別,除六朝以前古印一概不收,所收青銅器、書畫等也是百里挑一的佳作。追求精品收藏,不但較好地利用有限的財力收藏盡可能多的珍品,也同時提高了自己的眼力和鑒賞水平。
第三,注重鑒定方法和實踐。陳介祺收藏金石,不是附庸風雅,而是孜孜以求其中的價值,所收大量藏品都是珍貴文物。著名文字學家商承祚先生在估代彝器偽字研究》一文中曾感嘆:“提起筆來寫這篇文章之先,我就想到一位老先生,是我平生最佩服的,何以呢?因為他的眼光太好了。他一生收藏的銅器等不下幾千件,沒有一件是假的。這人是誰?就是山東濰縣的陳介祺?!标惤殪饔幸惶讓氋F的鑒定方法,煉就火眼金睛。陳介祺年輕時即“以詩文名都下”,傳統文化素養深厚,受家庭影響熏陶, 自幼對四書五經、《說文解字》等典籍爛熟于心,后任翰林院編修。深厚的學養為日后辨偽考釋奠定了基礎。而且用功專一,十九歲就喜歡收藏金石,到四十一歲辭官,返鄉后一直醉心于金石研究,到七十一歲壽終,數十年如一日的鍥而不舍,使得所藏日漸高精、研究也不斷深人。而且對于金石藏品的辨別、考釋、傳拓都是親力親為,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加上扎實的文化功底,使之辨別能力極高。陳介祺認為“傳古首在別偽”,他對大量真偽古器進行對比和分析;博學廣聞,鉆研古文字結體、筆劃、義理、章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學養;通過對古器物冶鑄工藝和材質配比的研究,逐步積累了一整套鑒偽經驗,并從經驗上升為理論,使自己的辨偽能力達到了極高水平,在真偽之辨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偽方法,并寫下了大量的資料。他總結出青銅器“偽刻必有斧鑿之痕,以銅絲刷去之,則又有刷痕,而字鋒又失。且舊物手摸即可知,偽者必不渾融。偽器斑下無字,斑中更不能見字。古器過朽,銅質無存,則字下可剔而可見。真者字底有銅汗積灰,必不能偽。鑄字刻字必可辨,鑄字佳者每上狹而下寬”?!肮盼淖忠黄兄畾?,一字中之氣,一劃中之氣,豈今人所能偽哉?”他認為“潛心篤學,以真審之,久自能別”。在今天,陳介祺的觀點仍是鑒定中的寶貴經驗。第四,對相關文物資料深入研究。陳介祺進行收藏的一大特色就是對藏品資料的整理。例如,根據所藏毛公鼎寫出(倜毛公鼎考釋》,研究出毛公鼎銘文的價值,引起轟動。為了使自己的藏印傳之后人,發揮更大的作用,陳介祺決心編輯一部大型的印譜,這就是(十鐘山房印舉》。為了編輯得更科學,陳介祺總結了之前一些印難以查閱、不便檢索的弊病,提出了新的分類編排方法,“敘姓以韻,同者以鈕,回文反文、朱白界道、類中以復別之”。陳介祺不顧年老體衰,全力投人這一浩繁工程,將所藏陶片編成 齋藏陶》 《陶文釋存)等文稿。書成之后,震動了整個印學界,被譽為“印學之宗”,至今仍為印學界的經典。另外,陳介祺所著《傳古別錄))一書專門介紹金石傳拓經驗,包括自己創新的“蟬翼拓”等先進拓
法。
三、陳介祺對濰坊近代文化發展的重要影響
陳介祺作為濰坊近代文化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文化資源他受桑梓故里的文風熏陶,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成一代金石大師,又反哺鄉邦,培養了大批人才,對濰坊近代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首先,陳介祺培養出濰縣歷史上第一位狀元。陳介祺將寒門書生曹鴻勛(1846-1910)收為義子并加以培養,使其成為濰縣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曹鴻勛受陳氏熏陶,也具較高的鑒賞力,在陜西巡撫任上保護了(伏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珍貴文物,避免其流失海外。他還開辦油廠,打出了大陸第一口油井,是我國近代石油工業發展的創始人。曹鴻勛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其歐體楷書在晚清享有盛譽。其次,陳介祺族親中涌現出眾多書畫藝術家,如劉嘉穎、陳秉忱、郭味蕖、陳壽榮。劉嘉穎(1861-1902)是近代濰縣畫派的奠基者,同時也是陳介祺遠房的外甥。陳介祺對其多有指點獎掖,將畢生珍藏的歷代書法名畫供其欣賞臨摹,使得劉嘉穎眼界大開,畫藝猛進,最后成為了濰縣畫派的開山之祖。也可以說,濰坊“中國畫都”的濫觴某種程度上也得益于陳介祺的推動。陳秉忱(1903-1986)是陳介祺的曾孫,家學淵源深厚,書法尤精,早年投身革命,1949年隨同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抄寫《中蘇友好條約》中文文本,曾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副主任。郭味(1908-1971)是陳介祺的玄孫婿,也是受到陳介祺所藏金石書畫的熏陶,酷愛丹青,為一代花鳥畫大師。第三,陳介祺關心民間藝人,不斷培養和提攜民間藝人,直接推動了濰坊本地民間工藝的發展銀匠姚學乾(1834-1876)在陳介祺的幫助下模仿鼎彝古文及花紋,在銅器和木器上嵌人金、銀絲,精彩絕倫,為濰坊嵌銀藝術的開創者,使嵌銀藝術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發展,為祖國的藝術寶庫增添了一種新的特色工藝。
如今,濰坊嵌銀髹漆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關鍵人物胥倫得與陳介祺結識,博覽陳氏所藏之三代銅器、六朝佛像等文化藝術珍品,眼界大開,技藝更臻精湛,后被陳介祺薦往北京鑄印,名重一時,將仿古銅的古老技藝發揚光大。
四、陳介祺金石文化傳承保護與濰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去年國務院下發的 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 “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對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文化業布局、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文化育民、樂民、富民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币虼?,當前做好陳介祺金石學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對于濰坊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來說意義重大。筆者認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藏品的征集、擴大陳介祺的影響、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的建設和專業人才的培養五大方面將成為保護和傳承陳介祺金石學遺產的切人點。首先,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濰坊的陳介祺舊居面積很大,幾經滄桑,所余無幾,現存東樓和南北兩廳。據說東樓是陳介祺收藏文物和研讀著錄之用房,以藏有古璽印過萬方而得名為“萬印樓”,樓為兩層,磚木結構,坐東朝西。樓左南北兩廳,皆面闊三間,單檐硬山,前廳曾藏有商周古鐘十一件,故又稱十鐘山房,十鐘山房門前上方正中掛“十鐘山房”匾牌,后廳為家族宗祠。1992年,萬印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設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投資進行了維修并建立了“陳介祺故居陳列館”。萬印樓古建筑已歷經百余年滄桑,近年來得以逐步修復,保護好現有古建,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成立金石博物館,打破國有、民營的界線,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建館。金石博物館可以從事陳介祺所藏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交流等工作,展館內采用實物資料和圖文解說等形式。例如展示陳介祺著名藏品的資料,原件無法獲得,可以用仿制品,如毛公鼎等;展示陳介祺的主要著作,例如《十鐘山房印舉》泥考略》等;以及進一步引入、展示濰坊其他金石家的資料。其次,藏品的征集。陳介祺已經逝世130余年了,所收藏的數以萬計的金石文物歷經沉浮,業已星散海內外,被青島市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國內機構以及日本、法國、美國等地的眾多博物館收藏。而目前對于陳介祺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正如當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所言, “陳介祺是極其重要的金石學家,可是迄今為止尚未看到全面而深入介紹其學術成就的文章”。陳介祺的收藏品分散于世界各地,許多資料難得一見,為相關研究者造成了諸多不便。而濰坊本陳介祺藏品匱乏,例如萬印樓內竟無一方收藏印章真品。因此,充實館藏是金石博物館發展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刹扇《喾N渠道征集藏品,如籌集部分資金用以在社會上收集原陳介祺的藏品,做陳氏后代的工作并使其提供家傳的藏品并由館內代存,通過國家有關方面借以把在各地場館保存的原部分陳氏藏品實物返還到新建的濰坊金石博物館內。第三,擴大陳介祺文化的影響。充分運用電視、廣播、雜志等新聞媒體,對外宣傳陳介祺及其文化遺產,使越來越多的受眾認識和了解??梢栽诿磕甑霓r歷十月初十陳介祺生日這一天舉辦“金石文化節”,并在全國范圍內舉辦篆刻名家大賽。同時,積極協調郵政部門,盡量爭取出版發行一套以陳介祺以及金石藏品、故居等為主要內容的紀念郵票,利用其流通廣泛、宣傳效應大的特點,引起國內外廣大集郵愛好者和專家學者的關注,進一步提高陳介祺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推動本地旅游業的發展。制作陳介祺頭像、雕塑、復制代表性藏品等紀念品。陳介祺作為金石大家,是收藏愛好者的偶像,其故居萬印樓也是金石研究者心目中的圣地。利用金石文化節,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濰授課交流,開設高端文化論壇等。也可以通過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開展系列活動,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第四,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的建設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可以在陳介祺故居附近尋找與其建筑風格類似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建設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以展示金石篆刻、濰坊的風情、習俗、古玩和民間工藝品為主;在建設的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中,可以陳列陳介祺的主要藏品的影像資料,高仿的復制品,平生的著述;展示受陳介祺影響推動的仿古銅鑄造、風箏、紅木嵌銀、木版年畫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技藝操作流程,讓人民感受過去的制作和交易方式,為旅游觀光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切實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此外,還可以成立金石篆刻交流中供專業愛好者交流切磋。最后,依托當地大專院?;蚵殬I院校等開設關于文物鑒賞、修復、仿古銅鑄造、嵌銀髹漆、木版年畫雕刻、核雕等相關課程,培養相關人才。文化資源可以仿制陳介祺著名藏品,以滿足日益擴大的收藏愛好者群體的需要,珍貴藏品畢竟只有一件,而仿真品則可填補空白,傳播知識,滿足大眾的文化需求。陳介祺一生收藏宏富,他那高超的鑒別能力,珍貴的藏品背后往往充滿了收藏道路上的喜怒哀樂,可以借鑒(伍月槐花香》《關中絕響》等影視劇拍攝(淦石傳奇》等反映陳介祺收藏故事的影視作品,待陳介祺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初具規模后,承接國內其他相關古裝劇的拍攝;也可以制作反映金石收藏和非遺傳承的卡通片,從娃娃開始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陳介祺所藏珍品的相關內容也可以申請相應的版權保護等,珍貴藏品的造型、銘文、紋飾,可以作為傳統元素運用到文化創意之中。濰坊陳介祺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的靈魂正是以陳介祺為代表的文化愛好者對本民族文化的酷愛和追求,也是國家日漸復興的大背景對
傳統文化的自信和重新審視,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陳介祺是一代金石大師,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多個方面,可謂是深厚的寶藏。因此,陳介祺特色文化產業街(園區)的開發、建設是一項較為大的工作,非朝夕之功,需要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考察和論證,集思廣益,還要與相關存有陳介祺藏品的博物館對接、獲取相關信息、征集有關藏品等。習近平總書記在2o13年11月視察東期間指出: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标惤殪魇枪爬蠟H坊大地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的金石學研究澤及海內外,百余年來綿延不絕,這是濰坊人民的自豪,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濰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文化創意旅游基地的戰略目標中指出: “加快建設具有濰坊特色的文化產業孵化器,實施產業園區、基地和重點企業、項目帶動戰略,聚集高端要素,形成‘拳頭’優勢,發揮集群效應。加快文化與旅游、科技融合發展,深度挖掘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資源,著力打造一批彰顯濰坊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和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币越鹗幕癁榫A內涵的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必將會為濰坊文化創意旅游基地的建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讓陳介祺文化遺產成為濰坊真正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煥發出絢爛奪目的光彩!